我們知道整個計算機是一個整體,各個部分都能影響計算機的性能,就像那個盛滿水的木桶,最短的那個板決定了容積。而CPU、內存、硬盤、顯卡、主板,甚至是操作系統這些軟件環境,都是決定性能的因素之一。
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吧。我在實驗室的一臺電腦,AMD的CPU,具體型號忘了,不算古老,反正是個低端貨,整機帶顯示器2500吧,2G的DDR3 1333內存,集成顯卡,普通的機械硬盤。但是平時工作的時候總是很卡,甚至我覺得比我四年前買的筆記本都要慢。而后來,我換上一根4G內存給那臺臺式的時候,馬上有了起色,便不會卡了。可見,內存也可以顯著的影響計算機的性能。
其實,決定性能的,不僅僅是看硬件,用途也是要考察的因素之一,大象比斑馬強壯有力,所以我們說大象跑得快,你覺得對嗎?
對于以磁盤IO操作為主的機器,通過把機械硬盤更換為固態硬盤的做法是可取的,因為這個時候,影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IO速度,而CPU計算的時間比起IO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。所以,固態硬盤會比較適合數據庫服務器這樣的電腦。說到這個,我想起一個故事,說在一次微博技術的會議上,新浪的工程師說他們多么多么的牛逼,通過這樣這樣做的集群,那樣那樣做的cache,這般這般優化的結構,那般那般改進的設計,提高了微博多少多少的性能。而騰訊的工程師,淡淡的說了一句,我們的數據庫是自己寫的,用固態硬盤存,然后就把全場秒殺了。
而對于以計算為主的機器,更換固態硬盤,并不一定會使得性能提升很多。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你想玩一個大型3D游戲的時候,你還敢說硬盤比CPU、顯卡重要么?硬盤再好,也就是加載的時候快了一些,CPU和顯卡不行,照樣放幻燈片。
對于類似一些以網絡IO為主的機器,硬盤速度快更沒有什么用了,甚至不一定有內存大來得有用。
不過,必須肯定的是,對于我們日常使用的桌面PC來說,硬盤速度提高確實是有用的,至少,內存和硬盤之間來回轉移頁面文件的時候,速度能提升不少。但是,硬盤的速度對性能的影響,沒有大到能夠超過CPU的程度,所以,對于固態硬盤也不必過度迷信。
機械硬盤的瓶頸在于硬盤的轉速與讀寫速度,也是目前計算機最大的瓶頸。7200轉每分鐘,在民用方面也就這樣了,讀寫速度在100m多點每秒,假設換成固態硬盤,或者把操作系統安裝到內存里,速度快的驚人,然而固態硬盤的使用壽命較短,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,還需要進一步的開發,在以后的硬件發展里,固態硬盤會逐漸淘汰機械硬盤成為主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