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hone 6 用的是 A8 處理器,這是蘋果基于 ARM 授權,使用 ARM V8 架構,自行研發的一顆芯片。蘋果基于對 ARM V8 的研究與調整,得出 cyclone(颶風)架構,支持 64 位指令集。此架構首次出現是在 iPhone 5S 上,當時采用 cyclone 架構的 A7 芯片是移動端第一款 64 位處理器,雖然是雙核處理器,運行頻率也只有 1.3Ghz,相比較安卓機中常見的 2.0Ghz 明顯低了不少,但是因為每個時鐘周期最多可以同時解碼、發射、執行、收回6個指令/微操作,排序緩沖大小是 A6 處理器的四倍多,而在當時 Intel Haswell 桌面架構也不過如此的排序緩沖大小也不過如此。
到了 A8 處理器上,蘋果依舊是發揮強大的芯片設計能力,第二代 cyclone 架構,同樣是 64 位,緩存也還是 64k、1MB、4MB,不過在制造工藝上已經進入了 20nm 時代,這又將同期的驍龍處理器的 28nm 制程甩在身后,目前也就獵戶座 5433 能夠勉強追上。
雖然不如 A6 升級至 A7 那樣性能翻倍,但是 A8 性能對于 A7 還是有了 25% 左右的提升,而根據真機實測,A8 在單線程上相比較于 A7 有近 18% 的提升,多線程則有 15% 的提升。在帶寬上達到了 12.8GB/S,這種水平雖然還不及高通驍龍 801 這樣的帶寬狂魔的 14.9GB/S,但是由于 iPhone 分辨率最高只有 1080p,其所需要的帶寬約為 8.3GB/S,因此 12.8GB/S 這樣的帶寬已經足夠。從測試成績上來看,A8 對于 A7 也是確實有著明顯的升級,單線程成績更加突出,而安卓陣營的新旗艦韓版 Note 4,其采用的獵戶座 5433 處理器也是一顆 64 位處理器,但在 CPU 單線程上還處于落后位置。
除了這些性能上的提升之外,A8芯片也是目前制造工藝最為先進的移動處理器,20nm制程,由臺積電負責制造。在芯片的大小上,比A7縮小13%,但是晶體管數量卻由10億翻倍至20億。這種制造工藝的提升帶來最大的好處便是發熱與功耗的降低。